专家门诊
合理用药
热点聚焦
手术日
医学史
医学史历史上的精彩瞬间
按中国心脏起搏器发展史。现年73岁的胡根娣,是国内首批安装心脏起搏器患者。
年,医院为胡女士植入第一台心脏起搏器。胡根娣是现有资料报道显示国内首批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之一,也是目前可查到的“带起搏器”生存时间最长的患者。
46年之后,12月27日,在位于松江医院南部心导管室内,随着一个火柴盒大小的心脏起搏器被放入胸前皮肤下,并与通过静脉穿刺置入患者心腔的电极导线相连……胡根娣刚刚顺利接受了第22次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。
从年完成第一次心脏起搏器治疗至今,胡根娣已经接受了34次手术,共安装过22部起搏器。
从最初的“拖”在体外、照相机大小的起搏器,到后来“埋”入体内的“火柴盒”。整整46年过去了,如今生活自如的她,有时甚至都忘记了自己是一个病人。
当年因为一次感冒引发了病毒性心肌炎,最终导致胡根娣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,反复心脏停跳、晕厥。医学上称之为阿-斯综合征,即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。
年入医院时,胡根娣才25岁,只能靠口服麻黄素、静滴异丙肾上腺素维持心率,在生死线上挣扎。
当时,中国起搏器技术尚处于实验室研发阶段,时医院心内科主任刘忠豫教授与胡根娣的爱人朱先生商量,是否愿意尝试安装心脏起搏器。
经历了无数次的抢救,上个厕所静脉血液回流进血管,就会马上晕倒……强烈的求生欲望,使胡根娣鼓起勇气尝试刚刚研发出来的心脏起搏器。
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,胡根娣长住监护病房,她爱人则在床边搭个地铺,医院里照顾。
年5月10日,胡根娣接受了第一次心脏起搏治疗。
当时的心脏起搏器植入,需要通过开胸手术将线圈埋藏在体内,同时要背一个照相机大小的盒子在身上,连接的线圈隔着胸口的皮肤,与体内埋藏的线圈贴合在一起,通过感应产生电流。
但是这种贴合并不牢固,稍微活动就可能发生移动,所以胡根娣还是经常会突然晕倒。
由于要把电极埋入人体组织内达到较好的相容性,这种工艺在当时很难达到。因此感应式起搏器的线圈一旦移位,就会导致心脏停搏。胡根娣在之后的一年内,就更换了多个感应式起搏器。之后的46年间,她更是前前后后经历了34次大大小小的手术,更换了22台起搏器。
回忆过去,胡根娣惊喜参半——有的可能只用了几天就坏了,最长的用了10年。有时是因为螺丝生锈了,有时是因为电池耗尽了。
随着起搏器技术的越来越完善,胡根娣晕厥的频率也越来越低,近二十年来,基本没有再出现过晕厥。
这次最新的手术,也是因为最近一台使用了10年的起搏器电池即将耗尽。
自从安装起搏器后,胡根娣就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。
年退休以后,她就带着起搏器开始到处旅游,去过十几个国家。除了登高比较困难外,其他都与健康人没有太大差别。73岁的她如今依然行动自如,思维敏捷。
胡女士也被起搏器电生理学界的几代医生所熟知,几乎所有这个专业的人都知道胡根娣这个名字。
“尽管我吃了点苦,但是能活下来是不容易的。”胡根娣感叹,是医院救了她的命。“这次来到松江,市一南部心内科团队的医生特别为我做了一张很详细的表格,精确标注了这46年来我每一次起搏器植入的时间和每一次手术的方案。”胡根娣说。
上海医院南部心内科执行主任汪芳教授表示,国外曾报道一例植入埋藏式起搏器患者在更换20多台起搏器后,存活了42年。而这位患者已经生存了46年,这样的尝试,需要足够的勇气以及医患之间充分的信任。
·END·
冷静
专业
关键时刻派用场推荐文章
热点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