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不大会搞笑,抒情应该还行
写给医学生,和愿意从医的青年人
我还依稀记得卓君告诉我,因为年的那场非典,所以她选择从医。那是大一。
一晃,16年过去了。我也记得大三时,张教授问在座的我们这班医学生,有多少人真的愿意做医生,我确信当时我并不是那个决心满满的医学生。
一晃,14年过去了。
到了见习的时候,遇见施教授、李教授、罗教授查房,碰到了叶子姐姐,短短2周,好像我那漂浮不定的心就安定一样。
一晃,已经超过10年。
壹心内科,
神奇的地方!
心内科监护室
年轻时,稚嫩的心灵总想体验一番生死时速抢救,因此,这里吸引我。当我们站在抢救室判断病情,从跟着教授学习如何"现场急救",到可以自己独挡一面组织抢救,并在天使的陪伴下,实施电除颤、胸外按压,体验抢救成功的喜悦,或者体验抢救失败的悲伤。那颗稚嫩的心成长不仅仅存在于技术之间。
有一次碧莲值班,一个心梗的病人室速室颤,记得她说的是一夜除颤10多次,没合眼,把病人抢救回来的,我知道她很累,可第二天她却说"今天早上到病房,病人看到我都害怕。"聪慧如她,不给我们快要值夜班的姑娘增加负担,笑谈间也就释然。她属于过敏体质,经常发荨麻疹,最后没有再坚持行医,很念她。年轻妈妈急性爆发型心肌炎也住在监护室,去会诊她的第一次是在急诊抢救室,她很紧张,但也礼貌微笑,她有两个孩子,小的那个才半岁。住进心内科监护室是会诊完的当天晚上,之前我们还很乐观,认为病毒性心肌炎应是自限性的,第三天开始病情急转直下,我们用了CRRT,冲了最大量的激素和丙球,我们没有ECMO。爱她的丈夫天天守在监护室外,最终没有撑过7天。我告诉他,妻子走了。仍然记得他跪倒在地声泪俱下,几乎昏厥。很悲伤没能救活她,我们非常非常尽力,我只能1说,孩子小,需要一个坚强的爸爸。
就在这一次次的抢救,成功,失败中,我们从稚嫩中长大。
贰做导管,
苦不苦?
那简直是一定的。
做总住院时幸运的跟着教授们学习了导管的皮毛,却有幸更深切体会到导管医生坚持做导管不放弃的那种神秘的精神。
每个导管室医生胸口会别着一个放射剂量记录仪,这个记录仪也常常被老师们笑谈,只有自己知道吃了多少射线。
自从年wernerfossmann医生第一次将一根长65米导尿管通过自己的肘静脉送到自己的右心房开始,导管医生的精神就开始传承了。裸支架和药物洗脱支架的问世,给心梗患者带了无限福音,给冠心病患者带来了最直接的治疗。
年全中国的支架植入术应该是世界前列,这里付出的是全中国导管医生的心血。那做的导管,穿着十几斤的铅衣站2-3小时,有时下台了自己腰椎间盘突出发作了,有时痔疮发作了,真挺累的。夜急诊来的时候挡也挡不住,我还是记得凌晨2点潘老师刚刚做完一台急诊介入,医院大门打车要回家,又被我拦住说潘老师,又来一个。那天小黄都忍不住说,包老师,你霉的够可以。手术顺利倒是皆大欢喜,殊不知心梗的介入是难度最大、风险最高的手术之一,失败了,可能还要被家属人生威胁,这是从施老师那里听到的故事。
导管室呆的半年,让我对这班医生更加崇敬,也更明确自己的路。
叁不做导管?,
心内科医生该干嘛?
这一段尤其是写给犹豫不决的想做心内科医生的女孩子。
能从复旦医学院毕业的都是最好的孩子,有幸前年认识了你们,带了2个月的临床实习,奕凯、逸雯、小明、丽莲,各个都很棒,以至于我有活动要组织也会想起你们,请你们一起来帮忙,你们有犹豫是不是要选心内科,也担心如果不做导管是不是前途堪忧。
可能外界对心内科的感觉就是导管手术,没错,这是强度最大的一块,但细水长流的一块,在我看来也是更值得做的是心脏科的临床流行病学。葛院士一直号召我们祖国心内科医生一起努力,迎接中国心血管事件的拐点到来。
什么是拐点?很多年前,美国的冠心病发病率患病率直线上升,成为美国国民健康和国民经济的沉重负担,因此他们开始倡导戒烟、控制体重、良好生活方式、科学管理慢病,没过多久,拐点就来了,冠心病的统计曲线从迎头向上到低头向下,这就是拐点。这也是我们祖国的希望,葛院士的希望,全体中国心内科医生的希望,当拐点真的到来,我们祖国的人民就能幸福到老。李勇老师有真知灼见,他带着我们一起做UPPDATE研究,开启了我的一点临床流行病学的小思路。这1年最幸运的事情是参加了HarvardUniversity的全球临床研究者培训项目。在全世界临床研究做的最好的是美国和欧洲发达地区,做临床研究最成熟的就是我们心内科。
我们国家的临床研究刚刚起步,投身其间,真正为心血管事业做出自己的工作,是在我心里坚定的认为更有意义的事情。到那个时候,我们强于世界的不是我们做的介入手术,而是我们通过临床研究把心血管慢病管理的更好,冠心病、心衰的发病率、患病率迎来真正的拐点。道阻且长,我会尽力坚持。
肆做医生,
很难住上千万大宅!
时间过得很快,一天就要过去了,每个人都很累,但是每一个新生还是特别开心的遍布在校园的每个角落,好像是想象着日后的生活,日后的一切;
我在想我倒是是不是也是这个样子呢,祝愿你们今后都可以学业有成!
伍孩子,
是激励还是羁绊!
我前半辈子最黑暗的时期应该已经度过了,两个孩子的到来给了自己重新面对自己,感受内心的机会。才发现原来蒙特利也与我想的一样,认为孩子是让人洞悉自己内心,让自己重生的最好过程。
虽然生养他们的那5年基本在事业上没什么长进,但也一直与人为善,上门诊查病房看专业书。但这5年大概是我重拾行装,重新上路最重要的基础。孩子很麻烦,在他们还小,不会讲话只会哭的时候,你要想办法通过哭声来判断他们想要什么,在还每当妈妈的时候简直是missionimpossible。
孩子很麻烦,当他们有主见的时候,往往会跟你的想法南辕北辙,他们还是会大哭会大闹。但孩子就是孩子,他们脑子里生出的笑容,变成的样子都是生命最奇妙的所在。从初生开始,你给他们什么样的回应,他们可能就会长成什么样。感受他们的可爱,聆听他们的哭,好像让我自己又从襁褓中长大了一次。于是,我生出一种很奇妙的耐力,等待孩子哭声后的克制,也等待自己心灵的稳定,不成熟变得成熟,也保留着那颗赤子童心。那些一路来心灵上的伤都很神奇的在慢慢愈合,我知道我可以重新上路,去追求一点。
孩子于我应该是一种强大的激励。接下来的养育也会更难,没有谁是天生的父母,我们也都在学习怎样成为更好的自己,成为更好的长辈。每个人都不同,但我依然建议,如果要生养孩子,趁早。
陆遇见,
最大的困难!
天明哥在康河上的京腔会一直留在我们GSCRT组员心中,遇见好的队友和好的对手都是人生最大的幸福。但总有被误解的时候,被误解的时候你也不知道该说什么该怎么说,这大概是我觉得最大的困难。这样的困难几乎每个人都存在吧,能做的大概只能是坚持,继续前行。
困难还是少说点,人人都是一座小岛,无论孤不孤,反正我们都应该靠水相连。
[医心日记]历史文章
今天,遇到你理想中的医生了吗?医者,并不只有给予青年医生决心接力医学,守护健康!青年朋友,你好!医生和患者N个故事包丽雯
推荐文章
热点文章